1951年7月,北京热得让人喘不过气来。中南海某处院子里传出沙沙的写字声,声音急促得像在跟谁较劲。走近一看,你绝对想不到眼前的场景——一个中年男人盘着腿泡在木头澡盆里,膝盖上搁着块木板当桌子,正埋头狂写。澡盆里的冰块早就化成了温水,他愣是没挪窝,手里的笔一刻没停过。这人叫胡乔木,正在赶一篇要命的大文章。
说要命真不夸张。眼前这活儿可不是普通的报纸稿子,而是要给全党看的《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》。你想啊,建党三十周年这档子事,写好了是给党庆生添彩,写砸了那可就麻烦大了。胡乔木心里明镜似的,这篇东西不光要把党史讲清楚,还得让全国几百万新党员都能看懂、记住。压力大到什么程度?有人后来回忆说,那几天他整个人瘦了一圈,眼睛里全是血丝。
稿子终于写完了,已经是深更半夜。胡乔木把厚厚一沓纸送到刘少奇那儿,自己回去倒头就睡。刘少奇可没闲着,点着昏黄的台灯,一字一句地琢磨。看着看着就皱眉头,看着看着又点点头。就这么反反复复,一直折腾到天快亮。等胡乔木第二天拿回稿子,傻眼了——密密麻麻全是红笔标注,数了数足足改了四百八十多处。
刘少奇改完还不算完,又给毛主席写了个报告,意思是这文章写得不错,要不就让胡乔木署名发表吧。毛主席看完稿子,拿起笔在封面上写了三个大字:胡乔木。这下好了,上头都定了调子,就等着发表了。
消息传到胡乔木耳朵里,他当场愣住。办公室里几个工作人员还挺高兴,觉得这是天大的荣耀啊。可胡乔木沉默了好一会儿,冒出一句话:“我不能署这个名。”声音不大,语气却硬得很。
旁边的人都懵了,这什么情况?毛主席亲自批的,你还推三阻四?胡乔木摆摆手解释:“这文章从头到尾,刘少奇同志改了那么多地方,思路框架都是中央定的,我就是个执笔的,怎么能一个人占这个功劳?”说完就把稿子搁下了,态度坚决得不行。
这事儿要是搁别人身上,估计早就乐开花了。可胡乔木就是这么个人,认死理。他这脾气打哪儿来的?得往前倒十几年说起。
1937年10月的延安,秋风吹得宝塔山上的草都黄了。25岁的胡乔木背着个破挎包,手里攥着支钢笔,头一回踏进延安地界。当时他在日记里写了八个字:“愿以此笔作长枪。”听着挺豪迈,其实那会儿他心里也打鼓,不知道自己能干啥。
没想到这一待就是好几年。两年后,他已经坐上了《中国青年》主编的位子;又过一年,延安中央大礼堂里飘起校歌,词儿就是他写的,几百号学员跟着唱得震天响。真正让他一炮打响的是1941年。那年初春,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敲开他的窑洞门:“乔木,主席点名要你去当秘书。”
为啥选他?就因为他写的《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》让毛主席看上了眼。毛主席见面头一句话就是:“乔木是个人才。”就这么简单直接,没多余的客套。从那天起到1966年,胡乔木在毛主席身边干了整整二十五年。
你别看他只是个秘书,这活儿可真不轻松。1941年6月22日,苏德战争打响。五天后的深夜,毛主席叫醒胡乔木:“给我写篇社论,题目就叫《苏必胜,德必败》,明天必须见报。”
这哪儿是写文章啊,简直就是打仗!胡乔木回到窑洞,点着油灯就开写。一个小时,几千字的社论出炉。毛主席看完只改了几个地方就拍板了。第二天报纸一出来,延安通讯社的电报机都快炸了,好几个国家来电要译文。这一仗让胡乔木彻底打出了名堂,也让他明白了什么叫“快刀斩乱麻”。
到了1949年,新中国成立前夕,《人民日报》要从华北局的报纸升格成中央机关报。谁来主持?毛主席又是一句话:“让乔木去。”四个月时间里,胡乔木把报纸版面重新设计,制定各种规矩,自己还连着写了好几篇重头社论。毛主席心疼他身体,专门留话让他“偷空睡足觉”,可他压根儿没当回事,照样玩命干。
说回1951年这档子事。为啥非要写这篇《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》?一来是建党三十周年要搞纪念活动,二来更关键——那年全国党员已经涨到580万了,新入党的占了快一半。这帮新人底子薄,有的连党史都说不清楚。中央一合计,得出一本简明版的党史读本,把大家思想统一起来。
这活儿交给谁?上下一看,还得是胡乔木。他熟悉档案资料,文笔又好,关键是能按时交活儿。接到任务那天,胡乔木二话没说就扎进了书堆里。外头热得要命,他就往澡盆里塞冰块,坐里头写。冰化了也不出来,干脆就泡着继续写。五天五夜,几万字初稿就这么憋出来了。
刘少奇接到稿子通宵改,毛主席接着审,整个流程快得像打仗。可就在最后环节,胡乔木卡壳了。署名的事他就是不松口。刘少奇劝他:“这就是个形式,你别太较真。”胡乔木摇头:“这是集体成果,我一个人署名不合适。”两人来来回回磨了好几天,最后中央还是维持了原来的决定。
1951年9月,《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》正式发表,署名胡乔木。《人民日报》专门在编者按里加了一句:“本文经多位同志共同修改完成。”这才算给胡乔木一个台阶下。
文章出来后火得不行。全国各地党校都拿它当教材,印刷厂的机器昼夜不停。有人统计过,从1951年10月到年底,光印刷量就超过三百万册。基层党支部开讨论会,出勤率嗖嗖往上涨。不得不说,这篇东西确实解决了大问题。
这事儿也让胡乔木的地位更稳了。往后但凡有重要文件,总能看见他的影子。1953年改《共同纲领》,他参与;1955年写《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》,他协助。每回大政方针落地,都少不了他这支笔。
时间一晃到了1980年代。胡乔木这会儿已经是老头了,可他还在干活儿——主持《中国大百科全书》编撰,参与《毛泽东选集》第二版校订,笔杆子一直没放下。1992年9月28日,他在北京病逝,享年八十岁。按照他的遗愿,骨灰撒回了延安那片黄土地。
想想当年那个背着挎包、攥着钢笔进延安的年轻人,到头来还是回到了起点。“用笔作枪”这句话他记了一辈子,也做了一辈子。只不过阵地换了,战场换了,那股子劲儿始终没变。
说到底,胡乔木这辈子就干了一件事——写字。可他写的不是风花雪月,而是关系国家大事的文章。署不署名对他来说不重要,把事儿办漂亮才是正经。这种人现在还有吗?你觉得呢?
融丰配资-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服务-网上配资114-天津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