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,当我们打开新闻,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报道:某州发生枪击事件,歹徒用枪械造成多人伤亡。这类新闻时常让我们感到震惊,尤其是对于那些在枪支暴力频发的国家,安全感似乎变得越来越遥远。
事实上,在1996年之前,受外部环境的影响,我国的枪支管理政策并不像今天这样严格。在那个时期,国家支持民兵组织建设,并允许少部分人持枪以应对可能的风险。然而,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,经济建设成为国家的重中之重,民兵规模逐渐缩减。但由于未能完全收回民间存在的枪支,再加上造枪原料的获取并不困难,导致了枪支在社会中泛滥,社会治安也受到严重威胁,进一步影响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安全。
为了有效遏制这种局面,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,维护社会的稳定,国家果断出击。1996年,出台了我国历史上最严格的《枪支管理办法》,明确规定,任何未经过合法审批而持有枪支的行为,都是非法的,并将依法追究责任。
展开剩余77%《枪支管理办法》实施后,禁枪运动如火如荼地展开。山东莱芜的某派出所民警就接到了一起举报电话:“我们村里有个70多岁的老人,家中藏有两把不明来源的手枪,请赶紧来查一查!”接到举报后,民警们迅速装备好防护用具,驾车赶到事发地点,准备处理这一案件。
到达老人的家门口后,民警小心翼翼地下车,敲响了门。门开后,站在门口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,尽管年纪已大,但看上去精神矍铄,显然身体状况良好。老人看到警察到来,脸上露出一丝紧张,赶紧问道:“警察同志,您找我有什么事吗?”
民警解释道:“我们是派出所的,接到举报,说您家里有两把疑似非法持有的枪支,我们来处理此事。”老人听后并未慌乱,而是淡然一笑:“哦,原来是这事!请进,先坐下,我慢慢给您解释。”
进屋后,老人和老伴热情招待民警,为他们泡茶,准备点心。老人自己走进卧室,片刻后,他拿着一个红布包走出来,将包裹小心地放到桌上,边打开边说:“这就是你们要的两把盒子手枪。”
民警仔细一看,果然是两把光亮如新的毛瑟手枪,显然老人非常珍惜这两把枪,保养得非常仔细。看到这两把枪,民警心中产生了疑问,并严肃地告知老人:“非法持有枪支是违法的,我们必须依法处理,带走这些枪。”
没想到,老人却冷静回应:“等一下!你们不能带走这些枪。” 民警一时警觉,心生疑虑,立即提高警惕,准备应对可能的突发状况。一位年轻民警忍不住问:“为什么不能带走?”
老人从容地回答:“你们看一下这张信纸,也许就能明白了。”说着,老人从一个小木盒中取出一张已经泛黄的信纸,交给民警仔细阅读。民警阅读后,眼神逐渐柔和,最终没有没收枪支,反而恭敬地向老人鞠了一躬,并协助他办理了合法的持枪证。
那么,为什么民警会改变决定?那张信纸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?老人究竟是谁?
这个故事要从滕西远的传奇经历说起。
滕西远,1925年出生于山东莱芜,13岁时参军,成了一名抗日老兵。与许多参军的孩子一样,滕西远的家境贫困,父母早逝,孤身一人,他只能依靠街头乞讨为生。因家境贫寒,他身材瘦小,脸色黝黑,周围人都叫他“滕黑子”。
七七事变后,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伐越发肆无忌惮,他们进入滕西远所在的村庄,暴行不断,掠夺民财。原本就生活困苦的滕西远,在村民无力帮助的情况下,日益陷入了贫困,心中对日军的仇恨愈加深重。此时,复仇的念头在他心中愈发明确。
一天,滕西远听到莱东县的抗日游击队正在发放救济粥,他赶紧去争取一碗。喝着粥时,滕西远听到游击队员在谈论敌情:“如果我们能提前获取日军的情报,就能提前部署,避免被鬼子打得措手不及。” 滕西远插话问道:“情报那么重要吗?” 游击队员回答:“当然,战场上,情报就是生命。”
滕西远灵机一动,提出自己可以帮忙获取情报,还索要更多的食物:“如果我帮你们提供情报,以后可以每天来吃粥吗?” 游击队员听后忍不住笑了:“如果你真能提供情报,那大葱烧饼我们都做给你吃!”
滕西远通过了解周围的环境,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和聪明才智,为游击队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情报,帮助他们屡次击败日军。很快,滕西远在游击队员中间积累了威望,大家都称赞他是个机智勇敢的少年。
随着抗战局势的愈发严峻,滕西远加入了游击队,成为了一名正式的战士。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,誓言为祖国复仇。在一次战斗中,滕西远和战友们巧妙伏击了日军,成功消灭了敌人,并为队伍立下赫赫战功。滕西远勇敢的行为不仅赢得了战友的尊重,也让他逐渐成长为一名英勇的战士。
发布于:天津市融丰配资-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服务-网上配资114-天津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