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场措辞强硬、毫不留情的“集体通牒”,正扑面而来,直指中国。由欧盟27国打头阵,加上美国和乌克兰,这29个国家联手划下红线:北京必须对莫斯科袖手旁观,不得提供任何形式的支持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警告尤其直白,几乎是摊牌:如果中国继续“喂养俄罗斯的战争机器”,西方将从根本上重塑对华政策。
乌克兰则更进一步,直接挥舞制裁大棒,一口气“拉黑”了几家中国企业,似乎根本没把可能的外交后果放在眼里。这番联合施压,彻底撕下了某些大国试图维持战略模糊的“遮羞布”,就是要将中国推向它们设定的靶心。
但这波风暴的中心,远不止中国。几乎就在同一时刻,欧洲大陆腹地,另一场惊人的战略冒险正在暗流涌动。法国总统马克龙刚从伦敦回来,就与英国首相斯塔默达成共识,高调宣布了一项号称二战以来两国最大规模的海外联合军事计划:准备向乌克兰部署一支高达五万人的部队。
按照马克龙的说法,这支部队派出的前提是俄乌已经实现停火,任务也仅限于监督停火机制,并非直接参战。可五万人的规模本身,就如同一盆热油,毫不留情地浇在了本已焦灼的战火之上。
这不是孤立的军事动作。作为欧洲仅有的两个核武国家,英法在此次会晤中首次签署协议,决定就核威慑力量进行协调。这与其说是为了应对俄罗斯,不如说是向大西洋对岸的美国,展示欧洲构建“自主防务”的决心。在它们看来,这是一种姿态:欧洲不光能在常规军事上站起来,也能在最敏感的核领域“抱团取暖”,不再事事仰仗华盛顿。
一句话看点:欧洲的“自主防务”宣言,代价却是将核阴影拉回现实。
可这种急于秀“肌肉”的姿态,转头就刺激了莫斯科。俄罗斯迅速回应,只承认联合国框架下的维和行动,任何单方面派兵都将被视为潜在的“宣战”,届时俄方绝不保障其安全。
话音未落,俄罗斯便火速在白俄罗斯境内部署了战术核武器,并将具备核常兼备打击能力的“伊斯坎德尔”导弹系统转入最高战备状态。核威慑的协调本是各国不可触碰的最高主权,英法打破常规的“捆绑”,结果却像把欧洲安全直接推到了核悬崖边,让区域失控的风险陡然升高。
事实上,英法这项计划的可行性本身就备受质疑。两国现役总兵力合计不过35万左右,抽调五万人去海外,本土防御力量将严重削弱。
马克龙此前虽多次呼吁出兵,却迟迟未见行动,此次拉上英国“壮胆”,又加上“停战才派兵”这个遥远的前提,被不少观察家辛辣地解读为一场精心计算、成分大于实际的政治作秀。说白了,就是嗓门大、步子小,雷声大雨点小。
当欧洲盟友在军事上亦步亦趋时,大洋彼岸的美国,却正上演一幕更让人看不透的戏码。就在几个小时前,总统特朗普突然向媒体放话,预告下周一将就俄罗斯问题发表一份“重大声明”。
外界普遍猜测,这绝非什么惊喜,而是一场“大惊吓”。毕竟,仅仅几天前,他还怒斥普京“满嘴胡话”,那火爆脾气,与他刚上台时对克里姆林宫的“百般吹捧”判若两人。
媒体圈对特朗普即将发布的“重大声明”议论纷纷,各种猜测都指向他可能对俄罗斯采取一系列严厉措施。这些推测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:一是彻底切断俄罗斯的能源出口生命线,例如对购买俄国石油的国家征收巨额惩罚性关税。二是将俄罗斯完全排除在国际支付体系之外,切断其金融联系。三是冻结俄罗斯中央银行剩余的所有海外资产。
与此同时,甚至有白宫内部消息透露,特朗普私下曾有过极端表态,威胁称“如果俄国对乌克兰采取行动,就炸平莫斯科”。这让人们不禁质疑,曾经被形容为“蜜月期”的俄美关系,是否会在他上任仅仅五个多月后,就以如此惊人的撕裂方式告终。
一句话看点:从昔日“好友”到公开威胁,特朗普的变脸比翻书还快。
面对欧美这双管齐下的巨大压力,克里姆林宫的反应,透着一种分裂式的冷静。公开层面,俄方嘴上说着已“习惯特朗普的强硬言辞”,并继续推动与美国关系正常化,比如恢复两国直航。
但据《纽约时报》援引的克宫消息人士透露,普京私下里压根儿不屑理会这些指责。他反而准备加大对乌克兰的攻势,渴望在欧美可能的新一轮制裁和军事介入真正落地之前,于战场上取得更显著、更具决定性的优势。
普京的底气,据说来自前线将领们“令人振奋”的战报。这些报告让他相信,俄军在战场上的优势正在不断增强,很快就会迎来新的重大突破。不过,这些报告究竟有多少水分?前线是否为了迎合上意而过度美化了战局?普京是否被前线的乐观情绪冲昏了头?外界不得而知。
可以确定的是,他正以一种近乎绝对信任的态度,将所有的赌注,都押在了前线士兵的刺刀上。这场豪赌是对是错,只能由未来的战果来检验。
在这俄乌冲突走到关键十字路口时,各方目光自然又聚焦到中国身上。29国集团对中国画的红线,背后的指控逻辑,充满了肉眼可见的双重标准。
北约国家向乌克兰输送了价值超过千亿美元的致命武器,美其名曰“捍卫自由”,却将中俄之间严格遵守国际法、正常的贸易往来,污名化为“破坏和平”,甚至用“支持俄罗斯的战争机器”这种耸人听闻的字眼来形容。
更具讽刺意味的是什么?英国媒体拆解西方援助乌克兰的武器时,赫然发现了大量中国制造的电子元件,正是这些元件让武器得以运转。而德国媒体也承认,西方对俄的制裁早就被土耳其、迪拜等第三方贸易网络破解得千疮百孔,形同虚设。
欧洲一边在政治上对中国挥舞大棒,另一边,经济合作的橄榄枝却伸得更急。英国能源大臣访华签下清洁能源大单,德国车企加码投资合肥的生产基地,就连法国的道达尔能源公司,也在寻求与俄罗斯续签天然气转口协议。这种拧巴的心态,把其制裁的脆弱和机会主义本色,暴露得淋漓尽致。
一句话看点:当制裁大棒与合作橄榄枝同时伸来,西方的真实意图已不言自明。
面对这铺天盖地的外部施压与围堵,中国的立场,如同定海神针般岿然不动。中方一贯坚持那三个核心原则:确保战场不外溢、战事不升级、各方不拱火。早在今年二月,中国就联合巴西,提出了政治解决乌克兰危机的六点共识,其核心包括设立人道主义走廊、冻结进攻性武器输入、建立多方监督的停火机制等,被法国媒体评价为“目前最务实的方案”。
中国坚持不选边站队,不落入任何一方设定的“阵营”陷阱,恰恰是为摇摇欲坠的和平,保留了最后的通道。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近期在吉隆坡会晤中国外长王毅,双方会谈的核心议题是伊朗核问题,而非乌克兰局势。这从侧面说明,俄罗斯并无意将中国强行拖入冲突的泥潭,它更希望中国在冲突结束后,在全球秩序重建中扮演重要角色。
普京计划于今年秋天访华,外界分析其主要议程也更多聚焦于此,而非寻求当下的军事援助。普京本人甚至曾公开提议,由中国、印度、巴西等国来担任俄乌和谈的调解方,这正是看中了中国作为中立大国的独特地位。
中国的回应也愈发直接且有力。外交部指出,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已超350亿美元,是当之无愧的“冲突始作俑者”,而中国始终站在和平、对话、劝和促谈的一边。
英法的“出兵”风声、特朗普的“制裁”恐吓、29国的“对华围堵”,这些动作的背后,与其说是真担心中国“援助”俄罗斯,不如说是旧霸权体系,面对世界多极化加速演进的集体焦虑。他们真正忧虑的,不是什么中俄贸易,而是全球南方国家的自主性越来越强,是中俄正常的本币结算贸易正在蚕食美元霸权的根基,是西方引以为傲的金融制裁大棒,正在被悄悄架空。
当下的俄乌冲突,早已演变为一场“阵营对抗”包裹下的复合型危机。事实一再证明,单边施压与极限制裁,除了激化矛盾、火上浇油,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当欧美一些人还沉迷于“制裁万能论”时,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选择拒绝站队,拒绝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。在世界各国都渴望和平发展的今天,那些还在痴迷于编织“围堵幻梦”的人,又能撑多久呢?
融丰配资-在线配资炒股开户服务-网上配资114-天津配资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